微纳米曝气改善水体的主要作用。
溶解氧是清洁水质的主要原因之一。高溶解氧有利于溶解水环境中的各种污染源,使水质迅速净化;相反,溶解氧低,水质中的污染物溶解缓慢。微纳米曝气技术对改善水体有以下几个方面。
(1)去除有机化合物的破坏和黑臭:由于微纳米气泡停留性强,可以带来更充分的O2。在丰富多彩的好氧细菌标准下,有机化合物的环境污染指标值COD和BOD显著降低,黑臭消退。同时,去除了水质底部有机化合物溶解引起的甲烷气体、氯化氢等有害有害物质。
(2)降低水质营养盐成分:由于微纳米气泡具有较强的气浮机性、停留性和扩散性,其升果较弱。水质加氧后,可合理抑制河底绿脓杆菌有机溶解的全过程,减少水下氮和磷营养盐的释放。
(3)去除藻类蓝藻水华:微纳米曝气具有很强的复氧作用,可以改善水生生物的生活条件,进而控制藻类的生长发育。
(4)提高水绿化和清晰度:环境污染水质中的各种无机物和有机化学悬浮固体、活浮植物和死亡遗骸、大中型水生花渣、溶解生物渣是危害水绿化和透明度的关键化学物质。微纳米曝气能更合理地促进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,进而降低水土有机质,显著提高水质清晰度,改善水绿色。
减少污泥内源性环境污染:微纳米曝气充氧后,湖长制(5)底泥表面氧含量增加,好氧微生物菌种主题活动加强。根据生物排泄的全过程,促进污泥有机化学污染物的溶解,逐步完善无机物化底泥土壤层,阻隔内源性环境污染。
微米级曝气在日本的应用较早,不仅用于工业废水、河流治理,还用于养殖.畜牧.食品工业等行业,在河道及湖泊净化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,已有70多个研究和应用案例。2008年,Shaip公司将微纳米曝气技术与微生物技术相结合,处理一家日流量在200m3左右的污水厂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使TN去除率达到90%以上。
我国对微纳米曝气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,但随着其技术交流和应用的不断开放,微纳米级曝气已逐渐应用于国内一些项目,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。
用微纳米曝气法进行的植物浮床处理河道支溪水氮化试验表明,微纳米级曝气浮床技术对河道底泥进行了脱氮试验,结果表明:微纳米级曝气浮床技术对河道底泥进行了脱氮试验。通过对攻.NH4+-N去除率分别达到70.31%.63.25%o洪涛及其他利用微纳米曝气技术处理黑臭水体的研究结果,微纳米曝气技术对黑臭水体中TP.NHZ-N和COD&去除率分别达21.4%.40.3%和39.1%。我国对微纳米曝气技术的研究并不多见,研究的是微纳米粒曝气在黑臭水体的修复效果,对于微纳米曝气过程中氧传质的变化鲜见报道。
采用微纳米气泡曝气技术项目进行藻类控制,项目分三期基本建设,总曝气面积14.5hm2。微纳米技术工程吨污水处理费用约为0.02元/m3,合理性优良。围隔实验期内,围隔内的温度范围为21.5。26.1。隔离试验结束时,三个微纳米曝气组的溶解氧浓度值在12.4mg/L左右,而空缺对照试验的溶解氧浓度值为8.7mg/L,与曝气组误差较大,达到3.7mg/L,显示了微纳米曝气的实际充氧效果。曝气组高锰酸盐指数的大污泥负荷来自曝气生物菌种组,达到50%,比立曝气组高19.8%。总磷和可溶活力磷的大污泥负荷来自曝气+锁磷剂组,各达70.3%和50%。曝气生物菌种组对叶绿素A的大污泥负荷为70.2%,比立曝气组增加33.5%,藻类总进化率的大污泥负荷为78.9%,比立曝气组增加13.9%,蓝藻减少率为86.8%。
纳米气泡是指孔径为0.1.50微m的气泡,在10微m中称为micro-bubble,在20世界90时代,日本生物学家开始为水产养殖领域开发微纳米气泡35。1991年,Ketkar等36对沉淀气泡技术进行了科学研究,丰富多彩,提高了微纳米气泡的出现方式 ,如电解盐水、充压融化、切割等37o。
科研人员发现,由于微纳米气泡规格小的特点,表现出与一般气泡不同的多种特点,使气泡在水质中的溶解氧更,对浮颗粒的剥离有更好的实际效果,对污染源的分解力。
还原性强
微纳米泡破裂后,由更高浓度的正离子气-水分子聚集的机械能在一瞬间释放出来,使H2O溶解形成具有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(·0H)I3"]。Zhang等四在衰减系数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(ATR-IR)的基础上发现,一旦破裂,高能的纳米气泡破裂,在水中生成大量的羟基自由基(2.07V),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(2.07V),能够氧化分解有机物,净化处理水体。
(VI)的氧对流换热。
随着微纳米泡直径的减小,气泡的比表面积继续增大,界面张力促使内部标准压力不断增大,使得大量的O2按照气-水相界面融入水相培土壤。由于气泡存在于水中的时间较长,气体与药液接触的时间越长,而且气泡堆积密度越大,促使气体接触液面的距离也随之扩大,O2的使用率因此提升"I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