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主要由发生装置、微纳米曝气头和连接管组成。由曝气头根据循环泵充压。在离心作用下,使其内部产生负压区,气体根据进气口进入负压区,在罐体内部分为附近的液体带和核心汽体带,由高速运行的气石排气部下气体匀称切成直径5~30|^m的微纳米气泡。由于气泡微妙,不会受到水中气体溶解的危害,不会受到温度、工作压力等外部标准的限制,可长期停留在污水处理中,具有的气浮机实际效果。
微纳米曝气改善水体的主要作用。
溶解氧是清洁水质的主要原因之一。高溶解氧有利于溶解水环境中的各种污染源,使水质迅速净化;相反,溶解氧低,水质中的污染物溶解缓慢。微纳米曝气技术对改善水体有以下几个方面。
(1)去除有机化合物的破坏和黑臭:由于微纳米气泡停留性强,可以带来更充分的O2。在丰富多彩的好氧细菌标准下,有机化合物的环境污染指标值COD和BOD显著降低,黑臭消退。同时,去除了水质底部有机化合物溶解引起的甲烷气体、氯化氢等有害有害物质。
(2)降低水质营养盐成分:由于微纳米气泡具有较强的气浮机性、停留性和扩散性,其升果较弱。水质加氧后,可合理抑制河底绿脓杆菌有机溶解的全过程,减少水下氮和磷营养盐的释放。
(3)去除藻类蓝藻水华:微纳米曝气具有很强的复氧作用,可以改善水生生物的生活条件,进而控制藻类的生长发育。
(4)提高水绿化和清晰度:环境污染水质中的各种无机物和有机化学悬浮固体、活浮植物和死亡遗骸、大中型水生花渣、溶解生物渣是危害水绿化和透明度的关键化学物质。微纳米曝气能更合理地促进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,进而降低水土有机质,显著提高水质清晰度,改善水绿色。
减少污泥内源性环境污染:微纳米曝气充氧后,湖长制(5)底泥表面氧含量增加,好氧微生物菌种主题活动加强。根据生物排泄的全过程,促进污泥有机化学污染物的溶解,逐步完善无机物化底泥土壤层,阻隔内源性环境污染。
微米级曝气在日本的应用较早,不仅用于工业废水、河流治理,还用于养殖.畜牧.食品工业等行业,在河道及湖泊净化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,已有70多个研究和应用案例。2008年,Shaip公司将微纳米曝气技术与微生物技术相结合,处理一家日流量在200m3左右的污水厂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使TN去除率达到90%以上。
我国对微纳米曝气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,但随着其技术交流和应用的不断开放,微纳米级曝气已逐渐应用于国内一些项目,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。
天津市水文局、天津市水文局、天津市水文局、天津市水文局、天津市水文局、天津市水文局等单位利用微纳曝气装置和射流曝气装置,对天津水利部城市水环境改善示范基地进行了通气改造,该工程占地面积为320000平方米。增加水体氧含量,克服了冬季运行技术难题,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。
郝明伟[8°]主要对水中微纳米气泡的运动规律和沉降机理进行了研究,并对日本微型纳米曝气装置气泡发生器结构原理进行了研究。并对某河流曝气水质进行了改进试验,认为微纳米级曝气是一种较好的改善水体水质环境的技术。
用微纳米曝气法进行的植物浮床处理河道支溪水氮化试验表明,微纳米级曝气浮床技术对河道底泥进行了脱氮试验,结果表明:微纳米级曝气浮床技术对河道底泥进行了脱氮试验。通过对攻.NH4+-N去除率分别达到70.31%.63.25%o洪涛及其他利用微纳米曝气技术处理黑臭水体的研究结果,微纳米曝气技术对黑臭水体中TP.NHZ-N和COD&去除率分别达21.4%.40.3%和39.1%。我国对微纳米曝气技术的研究并不多见,研究的是微纳米粒曝气在黑臭水体的修复效果,对于微纳米曝气过程中氧传质的变化鲜见报道。
除用于湖泊.河道的治理外,国内外很多学者也将微纳米曝气在其它领域进行相关研究。通过对一静态旋流微气泡浮选柱的使用条件的优化,并对含含水的废水进行了处理,结果表明,微泡悬浮柱对含油废水的去除率达到90%以上。对于生物净化作用,米歇森等网对用微生物与微纳米曝气法混合后,注入土壤间隙,以降解土壤中二甲苯。试验结果表明,微纳米粒曝气可以提高微生物的活性,经处理后二甲苯浓度基本被去除,微纳米泡在土壤中维持较长时间,菌株的作用也更加持久。Hotta等利用微米级曝气法在海洋环境中进行了海体底泥污染试验。研究结果表明,微纳米泡不仅能有效地消除底泥中的污染物,而且能增强污泥中的细菌活性,提高污泥的持续污染能力。将微泡气浮与普通气浮工艺相比较,采用微泡气浮和普通气浮工艺,对含油餐饮废水进行预处理,在相似条件下,微泡气浮技术具有较好的气浮性能和较高的去除率。可见,微纳米粒曝气在曝气技术上有一定的性,但微纳米曝气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要把水体和气体混在一起才能曝气,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广微纳曝气技术,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。